查看: 1738|回复: 6

龙江寺的清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0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江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淮安村,踞乌龙江北岸,依山临江,江水粼粼,金沙熠熠,远眺群山苍莽,洪塘大桥犹如长龙卧波,四野果树葱郁,古刹掩映在溢绿滴翠的绿丛中,景色秀丽清幽。卷帘侵竹影,穿牖入江声,浓绿的橄榄树,微黄的芭蕉林环抱着,最是让人体味到静寂之景与恬淡之情的交融.
    等等等等,上面的描述有失真实,除了地址准确外其他都值得商榷。龙江寺真的不是以前的龙江寺了,至少我去了三次都是大门紧闭,第三次才趁着旁门虚掩溜进去的,才能一窥寺庙真身。寺庙外围如下图,
11100310366c1b4fe90e8dc813.jpg
图中正中就是龙江寺,感觉像是淹没在钢筋混凝土中,而不是什么“四野果树葱郁,古刹掩映在溢绿滴翠的绿丛中,景色秀丽清幽”,没果树,也没绿丛,更谈不上清幽。不过换过一角度,确实很“清幽”,现在要去龙江寺,只有一种办法,出福建农林大学西门,如下
1110031037113ddd6d2f4b8e6f.jpg
发表于 2011-12-2 0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一田间小路,往前,右拐,走上如下图这样的路

一直往前,不久就到了,龙江寺就在眼前:

发表于 2011-12-2 04: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出西门后总路程3百米不到,但,试问这样的路,有几个肯来!所以“清幽”自得其所。

好的,现在来梳理下龙江寺的过往:

    1559年,林兆恩在离金山寺一公里的淮安高沙村借地一隅结一草庐,名为"借借室";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当地百姓为纪念林兆恩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万历二十二年福州饥荒,林先生捐金百余两购粮赈济饥民),将"借借室"改建为龙江祠.

1930年扩建龙江祠,供养三宝如来、观世音菩萨和三一教主林龙江塑像。

    1966年至197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大革命席卷全国,龙江祠被改为蘑菇场。遭受十年“文革”浩劫的龙江寺只是一所破旧殿堂约二百平方米。

1976年释广维(福州人)住持改龙江祠正名为龙江寺,进行了重修扩建,面积达五百平方米,佛事活动如法进行。后因广维师年高多病长期卧床不起,致寺院日衰而破落荒废,濒临圮废。

        1995年冬,释明亮、释通善两位法师来住山,释通善住持寺务。将一座残破不堪、阴暗潮湿,米无一斤、钱无一元的状况一扫而光,使寺院初呈新容,香客渐多,香火日盛。

1998年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来,淹没寺院,水浸三天造成寺院倒塌

1998年7月(农历六月初八日)举行重建奠基,重建后的龙江寺占地总面积为3850平方米,其中殿堂房舍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重建的龙江寺依地势成品字布局,格局工整,雅素亮丽。

从上面的简介中可以看出,龙江寺一路走来也是历经坎坷,有天灾也有人祸,不知这次的淮安热对它来讲是福还是祸,谁也说不清,如今的被清幽,会不会某天又被热闹了,抑或直接被房地产了,一切的一切不得而知。
发表于 2011-12-2 0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竟,林兆恩,何许人也,林龙江,又是谁,房地产商没兴趣这个,而且还是一个死了几百年的人。但我还是得介绍下,因为,一定有人感兴趣。最佳介绍莫过于龙江寺内的这块石碑了,

可能看不清楚,还繁体字,现化繁为简如下:

林龙江讳兆恩,明正德丁丑十二年七月十六日生于莆田城内赤柱巷,祖兵部第。林龙江十六岁时才华博古,放弃科举,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编写九序气功疗法,为百姓治病。参将戚继光患病授以九序气功,疗法受到戚继光赞谢。著防倭管见,保国安民等良策。嘉靖卅四年冬,东洋倭寇迫城,守军思想动摇,龙江觉察,恒令家人带款运酒粮犒劳军士,抗倭退敌。于卅七年夏倭寇数千攻围福清、莆田,偶广东兵在莆,龙江遂谋诸缙绅酬以千金慰劳兵将,击退敌人。于四十至四三年,连接三次,共二万多倭寇猖獗侵犯莆仙、福清等地,抢掠烧杀无数无辜百姓,当戚公剿除之,积尸盈城野,惨情万状。龙江倾家赈济,鬻田得金,造棺积薪,火化措施,令门徒等人收埋安置计四万多尸首。据林子本行记载,集儒道释三合一,倡明三氏,著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册,劝人行善,感应甚深,世人尊曰“三教先生”。只身来到榕城洪塘乡闽江中金山寺,借寓寺右厢里,所以那右厢号“借借室”,门上自署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后洪塘善士在高沙龙腰山下盖一座龙江祠纪念。文革时遭破坏,一九七六年释广维等来主持,重塑金身,增建佛殿,诚心竭力将这历史古迹祠修缮一新,改称“龙江寺”,特立碑文为志,以供游览瞻仰。公元一九八八农历戊辰年月吉日,传悟圣物,释弟子广维立,三教门人许庆仁敬录。
发表于 2011-12-2 05: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林兆恩、林龙江同一个人,就像耶和华是耶稣他爸,而不是“耶”和“华”这俩人。但是,我感兴趣的有两点,“借借室”、“三一教”。

   林兆恩寄寓洪塘金山寺时,住右厢房著书立说,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的,遂把其房名曰“借借室”,而且,不仅如此,他还在门上自署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如下图:

   关键是这“借借室”名真雅致、别出心裁,令人浮想联翩,启迪良多,而且一点也没有某些人装嫩爱将一个字弄成两个字如“钱钱”“椅椅”的鸡皮疙瘩感。这“借借室”看来真是一块宝地,据说,翁正春和曹学佺曾经也在此读书,前者中了状元,后者中了进士,成为闽剧大师。

    林兆恩十八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三十岁时专心研究心身性命之学,创立“以儒为本、以道入门、以释为极则”的学说,把儒家积极入世济人利物的精神和释道两家避世超俗修身独善的思想融为一体,集三教优点遂创立“三一教”,后人称林兆恩为“三一教主”。真是一个大胆的人,不管他的“三一教”影响如何,单单这份把三教合一的勇气就很令人敬佩。但其实, 三一教自创立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影响还是很广的。
发表于 2011-12-2 06: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寺内景,清幽的很。





不好意思,香火很少。
发表于 2011-12-2 07: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伽蓝殿题词为欧孟秋,1945年12月生于福州。1963年至1967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理论学习月刊》主编,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诗词学会会长。



虽然林兆恩在福州挺清幽,不过在莆田挺活跃,不管是他的“祠”还是他的“教”






最后的最后,再缅怀下林龙江老先生,不怕,受得了热闹,当然也经得起清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