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1|回复: 1

(沪)本土动物:獐、狗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0 00: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离‘家’出走近一个世纪后,上海‘土著居民’獐重回故乡”,上海绿化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向本报独家报告,体形山羊大小、生性胆小谨慎的鹿科动物獐,已在上海外环林带形成一个由53头成年獐、幼年獐组成的种群,“未来獐将在上海林地里野外散放,市民可以在郊区林地里寻觅到獐的踪影。上海另一个‘土著居民’狗獾也将重返上海,入住奉贤海湾森林公园,观赏夜行动物狗獾也将成为度假旅游的特色项目”。
    新石器时代就住在上海
  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獐是沿海滨海平原唯一的野生鹿科动物,更是上海原土著物种,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120多年前的19世纪80年代,青浦、奉贤等地獐的数量还很多,但随着适合獐生活的林地一点点萎缩,獐也无奈地离开上海远走他乡,上世纪初獐在上海已基本绝迹,獐出走上海已有百年。
    营造适宜环境迎獐回家
  “让‘土著居民’獐重返上海”,随着近年来上海林业的大发展和林地环境的不断完善,适合獐生活的林地环境正在形成,林业部门在外环林带的华夏公园内辟出一块5400多平方米、有水系、有丰富植被的林地,于去年3月从浙江引入了21头成年獐,开始了迎獐回“家”的尝试。第一年,獐在上海的成活率就超过了80%,当年就繁殖了9头“獐宝宝”,今年,引入的成年母獐和在上海出生的小母獐,都在华夏公园产下了“獐宝宝”,使得獐的家族一下子扩大到了53头。记者在华夏公园看到,獐非常活泼好动,见到生人也不紧张,隔着三四米,好奇地打量着记者和林业工作者。
    狗獾入住海湾森林公园
  同样属于上海“土著居民”的狗獾从上海市民生活中消失也已有很长时间了,据林业部门透露,1993年林业部门还在嘉定黄渡、奉贤庄行发现狗獾的洞穴,但今年只在庄行找到三个狗獾洞穴,“狗獾迁移能力非常弱,一旦洞穴被破坏,就无法生存,以后即使栖息地恢复,也很难得到恢复,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会在上海郊区灭绝”。于是,林业部门在奉贤海湾森林公园为狗獾建起了新家,种上了狗獾爱吃的瓜果,营造方便狗獾打洞的地形。今年10月,从山东引进的狗獾就将住进上海新家。
    上世纪初绝迹,獐群回归上海为时不远
    (2008.08.27《东方早报》)
  昨天,浦东华夏公园,獐在繁殖基地里玩耍。
  在浦东外环带华夏公园的“獐子重引入试点种群”基地内,只要静静停留几分钟,就能看见獐子灵巧的身影,有时它会慢慢向你靠近,近至一米。据悉,獐作为上海的土著物种,在消失百年后,在去年3月被重新引入上海。
  目前,林业部门在外环林带的华夏公园内辟出一块5400多平方米、有水系、有丰富植被的林地开始了迎獐“回家”的尝试。负责此课题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生马飞雁说,从个体存活、顺利繁殖来看,獐已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环境,但原来设想的野化放养,现在还不敢贸然实施。
    从20只繁殖到50只
  昨天,早报记者在华夏公园里看到了獐群,它们已经由刚开始的20只扩大到50余只。“大獐现在已经不怕人了,有时敢在手上吃树叶,幼獐还比较胆小。”饲养员奚师傅说。实际上,獐对上海并不陌生。据悉,獐是沿海滨海平原唯一的野生鹿科动物,是上海原土著物种,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分布,100多年前青浦、奉贤等地獐的数量还比较多,但随着城市发展,獐的栖息地渐渐被破坏,上世纪初獐在上海已基本绝迹。近年来,随着上海林业的发展、完善,适合獐生活的林地环境正在形成,去年,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林业部门开始了獐子重引入试点种群的研究,从浙江引入了约20只成年獐。
    野外放养担心人为偷袭
  “现在獐的繁殖很顺利,慢慢适应在上海的生活,但5400平方米的基地对习惯孤居的獐来说显得有些拥挤了,现在还不敢贸然把獐放入开放式生态环境,担心被偷被袭击。”马飞雁说。根据项目设想,未来獐将在上海林地里野外散放,市民可以在郊区寻觅到獐的踪影。专家指出,人为干扰是獐子不能在开放式环境野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獐子有可能从林带跑到周边的农田,甚至从上海跑到苏州,并且会面临不法分子的偷猎。同时,担心獐子受到惊吓,慌乱中跑上公路,所以,獐子的种群容易建立,但野放需排除人为干涉因素,即使野放,也要对獐子进行跟踪观察。“目前看来,完全野化不太可能,现在考虑先把獐放在半开放式的环境里面,目前在与滨江森林公园协商。”浦东新区绿化署有关负责人说。
  据悉,松江浦南地区将在10月中旬从舟山市生态养殖园引进2008年出生的幼獐20头。看来獐全面回归上海为时不远。獐子
  哺乳动物,外形像鹿而较小,毛较粗,黄褐色,腹部白色,没有角。雄的上犬发达,外露。也叫牙獐、河麂。
  獐子是我国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也是目前沿海广大滨海平原唯一野生的鹿科动物。是上海原土著物种。
    沪上“獐丁兴旺”,种群已达50头
    ——明年有望在滨江森林公园与游客见面
    (2008.08.28《新闻午报》王红梅|、李琼、赵向辉)
  本报去年曾连续发表《消失百年后,獐子重现上海滩》、 《七只沪生小獐长大了》,对獐重引入上海项目进行报道。昨天记者再次探望时,看到返沪生活一年多后的獐表现出了明显的适应性,种群数目扩大到50个左右。
  日前,记者在公园内看到的獐的数目明显增加,而第一批先到的种獐,见到人已不再害羞地到处乱窜,而能给你几分钟近距离观察时间,欣赏它们健美的毛发和姿态。
  “它们从今年5月15号开始第二批产仔,有29头成活。现在种群已扩大到50头上下。獐的适应能力很强,之前盖的小木屋基本没用上。”正在做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飞雁表示。
  “獐的消失主要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展,栖息地破坏而造成的。这次重新引入初步试验为獐的饲养繁殖等方面积累了经验。”马飞雁介绍,本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在上海恢复獐的野外种群,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前期需对其对上海的适应性、繁殖等进行研究。
  对比野外每两头獐有1平方公里的领域。如今50来头獐在4千多平方米区域内,显得有些密集,因此肯定要放出去一些。如今,项目实施方浦东新区绿化署已在为将来放养的獐子找地方,滨江森林公园已有意向。如一切顺利,明年游客就可以在那里看到獐。
  “由于社会综合环境因素,现在獐子还不能实现全部野外放养。”浦东新区绿化署表示,等11月专家们将就课题进行讨论,总结项目并商量下一步计划。记者同时了解到,松江浦南地区獐重引入项目也已完成引种前期准备,计划10月中旬从舟山市生态养殖园引进20头獐。填补上海林地生态建设在动物多样性上的匮乏。
发表于 2012-2-10 04: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