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72|回复: 15

反驳“马蹄窝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3 23: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573644wbaz4sv0srabaa.jpg





     

      京西有古道,延续了千百年,主要功能是运输煤碳,山路崎曲遥远,人力所不能,亦非车船,只能靠骡、马、驴、驼等大小牲畜,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古道沿途有‘马蹄窝’一说,散见古道之上,存遗多处,如:牛角岭、色树坟、峰口庵一带,特别是峰口庵西侧的一段天然石路上散布大小坑洼几十处,大小深浅不一。



215838hfv4fnnjn4nbvvnb.jpg





      


      人云这些所谓的蹄窝是千百年来被马蹄踏过,日久天长形成,似乎已成定论,大家都这么说。连媒体报章也认定这说法。对此我心存迷惑,难以认同。若说是骡马蹄踩踏而成的,这路面坑坑洼洼,放着平地不落脚,骡马们非要把蹄子踩进这坑洞里面吗?虽是牲畜,同人类一同在地球上混,负重行走选择道路的智力一点都不比人差。就人的行走习惯而言,走路时找平坦的地方下足,上下坡时才需有台阶助力,光滑的岩石面可以凿出一些石窝来下足。骡、马、驴、驼们如遇上下坡有阶台或石窝踩踏亦可理解,但我们所见到的存有“蹄窝”的地方却是相对平缓的区域,相信牲灵们也会找平坦之地落足,怎么可能会去把蹄子插进那坑窝呢?恐怕人们只是根据石窝的形态才去猜想这些一定是马蹄踩踏而形成的吧。




215935q613c3te2rrd0ztn.jpg








      但这一处处石窝是现实存在的,又怎么解释呢。看来这些只能由地质学家们去考查分解。




2200248a9kddkoqddn9lkb.jpg







      如果让我大胆的猜想,我觉得可能是年长日久降水浸蚀而成的。这种(可能)溶岩地质结构被水浸蚀,日久天长令部分岩石溶解,形成坑洞,而且这坑洞会越来越深,渗到下层空洞上方才会形成钟乳,这个过程可能要以千年万年为单位………

看到、想到不理解的事情就想说出来。但我绝对不信这些坑洼是骡马长年踩踏而成的。

    “马蹄窝”的说法是谎言,很不合情理,盼有高人能做出正确科学的解释。
发表于 2012-2-3 23: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爬山不只是走路,受累!喜欢这样的文章,喜欢这样的思考,喜欢这样的户外,喜欢这样享受爬山的乐趣!
发表于 2012-2-4 0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还是蹄窝,不过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发表于 2012-2-4 01: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雪的时候,在雪上走路就会发现这种情况。
后面的人会沿着前面人的脚步走。特别是一个比较滑的地方,经常是后面的人,一直踩着前一个人踩过的地方。
这叫“路径依赖”效应。
虽然牲口不是人,但是牲口应该也是有智商的。
所以,倾向于是马蹄窝论。
发表于 2012-2-4 01: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是否是马蹄印,很容易验证,牵匹马走一次,看马是否在蹄印落脚,便知。我小时候有过牵牛、马、驴、骡在农田里耕作的经历,它们的确愿意踩上次的脚印走,可能是为了求稳吧。
发表于 2012-2-4 02: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老龙窝的南线要经过大安山,那里就有骡子驼媒,你可以观察一下骡子走路时的状态。
发表于 2012-2-4 03: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lol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善于思考的人是聪明人!
发表于 2012-2-4 03: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一直有此疑问,求解。或许各种因素都有……
发表于 2012-2-4 0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见准是马,应该是骆驼或驴,我小的时候还能看见驼煤的骆驼。
007
发表于 2012-2-4 05: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看过有一个版本的说法,说是骆驼长期踩踏形成的
发表于 2012-2-4 05: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青梗峰老师提问、探索的户外精神,大大丰富了游记版的讨论功能。
不过我始终认定是牲畜蹄窝无疑。理由如下:
1材质说--我们现在看到不同地点的蹄窝地面材质都属于火山熔岩--花岗岩,材质致密坚硬,不易风化或被水浸蚀。与溶岩地貌古河床的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完全是不同成分的石材,即使在封闭几千年的花岗岩山洞中有水渗透和冲刷,也不会生成钟乳石。古道几千年、数万里沿途不同地点分别由不同成分的泥土,石灰岩,砂岩、花岗岩,页岩。岫岩等等的材料组成。其他材质上的蹄印早已被几千年的雨水冲刷、不同季节的季风风化和有意无意的人为地外力破坏--荡然无存,只有花岗岩上的蹄印因为花岗岩的坚硬品质而有幸保留下来,留给后人膜拜和感慨。
2硬度说--   我们的先人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应用马蹄铁的民族。古时候为了保护牲畜蹄子长途跋涉不被磨伤,不论马、驴、骆驼、骡子役用时都要钉蹄铁(俗称:钉马掌)。因为蹄子骨质的莫氏硬度和我们指甲的莫氏硬度是接近的--最多不过2.5,而花岗岩的莫氏硬度接近8,只靠牲畜的蹄子是磨不出蹄窝的。但是经过千锤百炼锻造的金属蹄铁莫氏硬度就超过了花岗岩,数千年钉上蹄铁的负重牲畜重复的踢磨同一位置,出现蹄窝就不足为怪了。
3形成说--古道上保留蹄印的花岗岩初始时不可能是平坦的,有可能是斜坡、圆弧、湿的、滑的,现在能观察到的都是坡度较大的整块,负重的牲畜走上去是非常艰难和危险的。驼夫要指挥牲畜踏在不易滑倒的小坑或小洼上,不排除智慧的先人们在古道湿滑的花岗岩上开凿小沟、小槽或小坑帮助牲畜,久而久之在负重牲畜的蹄铁踢踏下,蹄窝渐渐产生,蹄窝中坚硬细小的碎石粒在蹄铁与蹄窝底部的花岗岩之间不断摩擦,也是加速蹄窝逐渐变深的重要作用力。牲畜确实有在湿滑的地面踏着前面的蹄印走的习惯。
4有趣说--我还发现蹄窝是有方向性的,去往京都方向的重载蹄窝又深又大又圆,仔细观察蹄窝底面前深后浅,上沿前圆后塌,反方向轻载蹄窝少之又少,有也又小又浅----还有更有趣的是先人们早就知道靠右行驶了,不信就去现场看看不同方向的蹄窝分布吧,尤以峰口庵的蹄窝方向感最明显!
仅代表个人意见,见笑了,哈哈
发表于 2012-2-4 06: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仁见智,都非人力所为,享受自然,敬畏自然
发表于 2012-2-4 07: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可以讨论讨论,我还是认为蹄窝是千百年来过往骡马踩踏的结果。
发表于 2012-2-4 07: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冰蚀的结构,古道之外很多地发光都有类似的冰窝,地质上应该叫冰壶,是见证冰川纪的物证之一。
发表于 2012-2-4 08: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4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后老羊的分析有道理,蹄窝的形成可能是几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不过,有一点不同意见,蹄窝的材质,我看,蹄窝的所在岩石多为石灰岩,比较容易风化,受到外力侵蚀容易变形。而一般火成岩,质地更为坚实,不易被风化侵蚀。好比说,那里的地质发生过地质沉降,甚至可能降到海平面以下,以后逐渐升起,太行山脉的东侧看到这类岩石比较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