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0|回复: 6

婺源行2007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3 0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搭朋友的便车去了趟婺源,朋友本是去收购红木家具地,看见一路上的美丽景色,也不禁流连忘返了。这个秋天真的很美,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字。,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
评析]
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浓情的点染和描绘,是其外在的美;而态度的旷达与淡然,思绪的透澈与洒脱,则是其内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这种人格和个性的风度,就是秋天深层美的极致和底蕴。
婺源的山是秀丽的,婺源的树是妩媚的。


发表于 2012-2-3 04: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块土地上有雪山,平原,戈壁,湖泊,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地形地貌,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铺垫了苍凉,浪漫而又悲情的大背景。研究土族的历史就是研究青海原住民的心灵史。她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民族发展,融合再发展的清晰脉络。不难想象,土族将会是下一个青海人文探索的热点。土族人成分复杂,与吐谷浑人和蒙古人都有渊源,他们成带状分布,继续演绎他们最后的风情和悲壮。民和土族受明清汉人的影响很大,他们说着蒙古语的大部分词汇,但每年祭祀神灵的节日却穿着汉人清代的蓝衣长褂,祭祀着汉族早已遗忘的神祗,我感叹:是汉族人丢失的一张底片,在汉土交界的地方,被他们拾起,并且无限复制这张几乎褪色的底片。互助土族原是叱咤风云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先民曾在甘青牧区建立过一个长达350年的吐谷浑王国,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谷浑亡国后,留居于河湟一带,与蒙、汉、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大通土族所在的大通县先后生活过羌人、匈奴、鲜卑、汉、藏、回,蒙古等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早已锓润到他们的血液里。身着黑色为主调的大通土族,血管里奔腾着蒙古豪放的血液,跳着诡异的萨满教舞蹈,在祈连山脚下繁衍生息着。
青海被内地边缘化,又被西藏边缘化,但她过渡的很自然,使你不易察觉。青南地区是旅游的一个盲区,保留了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正因为没有被开发,她久久徐缓地散发只有她自己的芬芳和魅力。
  
青海展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大音稀声的美,只有循声而来、心怀信仰的人,才能领略它的魅力。青海的民俗、民风总是透着火热、散发着激越。
青海很毒。
也很硬朗。

发表于 2012-2-3 04: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美的地方。。。。。。。。,
发表于 2012-2-3 05: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3 06: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3 06: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3 0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