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7|回复: 0

平遥古城申遗13年门票收入增70余倍 仍收不抵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8 0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自从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县就宣布,在2005年前古城内人口要迁出一半。然而,13年过去了,古城人口只迁出1.5万人,城内至今仍有3.5万居民,超出合理人口负载2万人近一倍,近年来还有反弹的趋势。
“人口负载过重给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带来的压力太大了,我们感觉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语调沉重地说。而平遥古城管委会也指出,古城内供水、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这些“年迈”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古城旅游开发的步伐,早已不堪重负。如果城内居民不及时外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然而,居民外迁问题却盘根错节。平遥新城建设、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而平遥全县去年的财政收入才7.3亿元,单凭一县之力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让这么多人迁出。而城内多是低收入群体,他们在城外根本买不起房子。居民外迁似乎陷入僵局。
为缓解保护资金紧张问题,从明年3月起,平遥古城票价将从100元涨至125元。门票涨价带来的收入能让城内的居民陆续在城外安居吗?一切还是未知数。
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刘建昌对申遗效应非常满意,他列出了申遗前后对比“成绩单”: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6%增长到去年的46.2%;游客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从1997年的5万人、125万元、125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12.66万人、8827万元和8.1亿元,三项指标分别是申遗前的22.5倍、71倍、65倍。而去年,全县财政收入才7.3亿元,实际可支配财政收入才2亿多元,古城的门票收入占财政收入的12%,而旅游业带动的综合收入甚至超过该县的财政收入。
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
滚滚财源固然诱人,但古城保护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让城内居民外迁,平遥县这些年伤透了脑筋。
据刘建昌介绍,平遥古城总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在申遗前,逼仄的古城内却居住着5万人口,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要高出十几倍。经过专家评估,平遥古城合理人口的上限为2万人。为此,平遥县1997年宣称,为了保护古城,到2005年,古城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将搬迁出城,城内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
是年,平遥县委、县政府率先迁出古城,至今,先后有10余所学校,10余家医疗单位、10多个企业、30多个党政机关在内的近100个单位从古城内迁往新城区。然而,13年过去了,至今仍有3.5万人,超出2万人的人口上限近1倍。也就是说,13年间仅迁出1.5万人。
人口过载对古城意味着什么,刘建昌很清楚。他表示,第一,是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古城内的房子很多是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那就是火烧连营。”第二,就是给古城旅游管理带来压力。“很多村民为了赚钱,在家门口就摆个摊,或者把自己小屋办成一个小超市,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完全没有章法,跟古城的风貌不搭调。”第三,城内人口数量过多,破坏古城旅游形象。给人很拥挤的感觉,自行车、小汽车、电瓶车,摩托车都在古城里穿梭,与古城幽静的形象很不相符。
该局另外一位副局长侯世俊也介绍说,平遥古城最佳接待量是1.5万人/日,最多是2.5万人/日。申遗后,城内人口超负荷的矛盾日益凸显。
持续了13年的“移民”运动拉锯战为何收效甚微?侯世俊说,主要因为资金缺口大。平遥新城建设、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在2003年前,该县财政收入还不到2亿元,到去年也仅7.3亿元。单凭一个县的财力,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么多人都搬出去。
困境重重
居民外迁成一盘死棋
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诉苦称,去年古城的门票收入有8800多万元,去掉给各个景点30%的分红,门票收入对县财政的贡献每年也就几千万元。除去公务接待花销,加上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开支,平遥县的门票收入还抵不上开支,纯属“赔钱赚吆喝”。
在侯世俊看来,居民外迁不止是钱的问题,外迁进度还直接取决于古城内居民的购房能力和新城区建设进度。外迁1.5万人,光建居民住宅区,按人均面积20平方米算,也需要30万平方米。而平遥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也是最近3年才起步,根本达不到这个供应水平。另一方面,即便城外有房,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一定买得起。“谁都知道住在城里其实很不方便,城内城外已是两个天地。”记者走访了平遥两处较大的楼盘,价格分别达到3000元/平方米和3200元/平方米。
而城内居民迟迟难迁出,还有深层次原因。“很多人觉得平遥搞旅游开发,城里房子会增值,所以赖着不走。”侯世俊指出。据他介绍,居民外迁并非一点补贴也没有,一般是补贴1/3的费用。有些人想把古城内的房子留着等补贴,因此不愿搬出去。而由于县财政财力有限,谁也不敢为居民作出建安置房的承诺。
对此,城内居民并不避讳。“古城成了世界遗产,我们得点好处过分吗?” 居住在上门西街的李先生愤愤地说。
上述因素纠缠在一起,让居民外迁成了一盘“死棋”,也给这座有2700年历史的古城保护蒙上了一层阴影。平遥县旅游局局长李宏正也坦承:“居民外迁没有时间表。”
古城建筑防火隐患严重
比旅游局更焦急的,是文物局。在他们看来,古城内人口负荷过重,已成为威胁到古城生存的大问题了,刻不容缓。
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介绍说,城里还有3.5万人,超出合理负载2万人近一倍。家家户户都还烧煤,烧液化气,古城内多数是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是灾难性的。
他介绍说,平遥古城的文物多、保护难度非常大。平遥县被列入保护对象的古建筑就达400多处,还有9个“国保”单位,城内的一砖一瓦都是宝。
狭小的古城内现存古民居3797处,多分布在小街小巷,为二到四进式结构四合院。由于古城内建筑耐火等级低,而且基本上毗邻建造,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扑火难度很大。
南大街是平遥古城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大街两侧很多铺面都是明清时期老字号的旧址,多由大的古建筑分割而成,而分割材料大都是硬纸板,纸板上不仅铺有电线,还装有电源插座。且古城内的电线基本上是上世纪60年代架设,极易发生漏电短路。尽管这些年经过多番整改,但由于旅游发展速度快,古城建筑自身年代久远且木建筑居多,因此,古城的消防隐患仍很严重。为此,景区内甚至配备了一个消防中队,还有专门的消防摩托。“我们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他说。
“门票收入增长多快其实不重要,甚至今年一个亿明年八千万都无妨,关键是先把古城保护好。”阴宝宝说。在他看来,人口过载已严重掣肘古城长远发展,甚至威胁到古城的生命力,城内人口分流已刻不容缓。
平遥古城管委会负责人亦表示,古城内供水、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亟待进行整饬,这些“年迈”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旅游开发的步伐。随着古城内的商业味越来越浓,用水、用电、设施更新等已不堪重负,遇到旅游旺季,一些商户甚至不得不实行错峰用水、用电。“古城的环境负荷接近饱和,如果城内人口再不迁出,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他提醒说。
上市?涨价?
古城出路在何方
平遥古城因为世遗的金字招牌而成名。但实际上,古城这几年被人关注,还因为接连出现的城墙遭破坏。
早在2001年,在号称明清时期“中国的华尔街”——平遥古城南大街上,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云绵成”因为房屋产权纠纷被周边居民严重破坏。2004年、2005年,平遥古城墙接连发生坍塌。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4年10月,古城南门瓮城外侧东部一段东西长17.3米的城墙突然坍塌,上千块青砖落地。
本来县财政就吃紧,城墙坍塌都无资金修缮,而成名后的平遥古城却为名所累,公务接待不堪重负。全县一年公务接待人次超10万人,仅此一项就少收入1200万元。
此外,可以对古城内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目前古城内只能住4000人,每到黄金周,住宿缺口很大。古城内很多老房子,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住起来非常舒服。目前,平遥已建立起全国的古城客栈星级评定标准。接下来我们将力推古城客栈上星级,推出几十家五星级古城客栈,将其打造成平遥的名片。既解决了文物保护问题,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此外,为缓解经费不足,经山西省物价局批准,平遥古城门票中准价将由每人次100元调整为125元,新票价将从明年3月起执行。调价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古城文物保护。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