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6|回复: 0

话说紫禁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 14: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北京的土地,第一站自然是故宫。
  出了地铁天安门东站,便看到天安门伫立在面前。
  天安门,是进入紫禁城的第一道门,明称承天门,后来被顺治帝给改了。
  据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来到承天门下,搭弓射箭,瞄准了那个“天”字,谁知射偏了。
  于是,紫禁城的主人不仅易了主,而且还易了族。
  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毛主席画像经过祖国六十华诞的装裱一新,看上去神采奕奕,慈详而庄严。
  小时候,一提到天安门,那首歌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溢到嘴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所以,天安门在我们这一辈的心中,政治意义更大于历史意义吧。
  广场上,人很多都急不可耐地挤过金水桥想直达午门,去通往那座闻名瑕耳的故宫。
  天安门,端门,只不过是必须穿越的悠长的隧道
  然而,站在这“隧道”下,厚达十余米的城墙以及上面的城楼,却是皇家紫禁城的第一道防护
  谁又会想到,他们才是真真正正地见证了明清两代700多年的风雨历程。
  午门并不如我想像地那么宽敞开阔,周边太多的游人,还有无数贩卖食物的小摊
  只有抬起头,才能越过人流,看到午门斑驳的城墙和寂廖的角楼
  这里的角楼并不像故宫其它东南西北四个角楼那么出名,形制也不怎么美
  现在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沿门柱装几个探头或者探照灯之类的吧
  排队进入之前,租借了一个语音讲解器,十元钱,看似挺好
  不过这东西,讲解地虽然详细,但是却时时让我气不打一处来,进入后宫气尤甚
  一路摆弄讲解器,便来到太和门,当然还有比太和门还要出名的两尊明制青铜大狮子
  听说迎奥运的时候曾大肆整修故宫,唯独这两尊铜狮,当时还用特制的防护工具做了隔离
  太和门是故宫里面最雄伟的一道宫门了,说是宫门,真的感觉比普通宫殿还要大。难怪明朝的皇帝都在这里“御门听政”。
  太和门的左边有一幅很大的故宫平面图,还附了游览路线,很多人都冲去拍照了,
  我也拍了一张,这个应该算是最官方的了吧,吼吼。
  太和门广场跃然眼前了,这种跃入眼帘的感觉,就像是强制性地让你忽略广场上的那么多游人。
  这就是故宫的气场吧。
  太和殿的檐角有十个走兽,兹证它是中国等级最高的古建筑。
  踏上三层平台,接近主殿,内景却很难看个仔细。游人全涌在拦杆外拍照,虽然我也算比较高了,可是除了那块乾隆御提的“建极绥猷”篇额,什么都没看清楚。
  好吧,我承认,让我很不爽的事情从这里开始了,以后还会碰到很多。
  殿外丹陛旁的日晷和嘉量,没什么人注意,我也就凑前去看了看。
  日晷不用说了,看时间的,嘉量据说是量器,不过实在很难想像到底怎么个用法。
  中和殿和保和殿,听讲解器介绍每一朝都有不同的功能,实在记不得那么多了
  而且游人把殿正门围得水泄不通,我也不想去挤这个热闹
  不过,唯有那褪色严重殿匾,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比起太和殿的簇新,实在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出了保和殿,回头看到了大石雕,老实说我对雕工没啥兴趣,皇家用品当然是找最好的工匠
  技术难点在于能把那么大一块石头从西郊房山运过来,着实不容易,听说是用冰块铺路一路拉过来的
  可是,乾隆为啥一定要把明代的石刻全凿去再雕新的上去呢,难道只有九条蟠龙才能证明“九五至尊”吗?
  外朝三大殿都是建在汉白玉的三层平台上面的,站在保和殿外,可以看到后宫的很多黄瓦红墙,层层叠叠
  除了开辟做博物馆的东六宫,保持宫庭原样的西六宫,还有很多宫殿并没有开放供游人参观。
  其中,一些是博物院的藏品库房,一些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
  而另一些,则可能已经破败而无法修缮,或者是本也没有修缮的必要,甚至,还会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开放
  于是,很多传说就是从这些欲窥而不能的重重楼宇中传了出来。
  这其中的原委,究竟曾经发生了些什么,大概也只有在紫禁城中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而我们,就为这些古人留些隐私吧。
  进入乾清门,就是皇室的生活起居场所了。
  做给天下人看的表面文章已经结束,而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乾清门是从顺治帝起清代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尤其是康熙帝在位六十年,几乎不曾因事而废。
  这点确实很让人佩服,不愧为千古一帝。
  还看到了顺治御笔的“正大光明”,这应该算是故宫里面唯一的顺治御笔吧。
  我不喜欢清朝,年少时看过那么多的清宫戏,更为自己以前的孤陋寡闻,和深受毒害而感到羞愧。
  但是,说句实话,顺治和康熙两朝还没有使我完全失望,甚至雍正也算励精图治吧。
  有个奇怪的情况,外朝三大殿,包括太和门,门匾上只写有汉字,
  而进了乾清门,包括后宫各宫,所有的门匾上都是汉字和满文两种书写规格。
  记得以前在某本书上读到过相关内容,似乎是民国的时候把三大殿的满文挖掉了,
  不过因为没有亲眼所见,印象不深就忘记了。
  交泰殿从乾隆始,就是存放二十五枚象征皇权的玉玺的地方。现在里面摆放着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是仅仅只有一个空箱子呢?
  想想乾隆真的很无聊,故宫里面有太多他留下的印迹
  和国事政事相关的不多,章现皇权附庸风雅地倒是不少。提词对联不计其数,乾隆御笔也到处都是
  很多现在的形制就是他在更改原状后保留下来的,这不还建了个宁寿宫吗。
  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居所,奇怪的是寝宫并不面南,而是坐西朝东,据说是清代仿盛京清宁宫改建的。
  里面还陈列了几口大锅,据说是给朝臣在某些节日祭祀的时候烧肉吃的,而且还不加盐。
  满族奇怪的风俗啊!
  时间不是很充裕,所以我们没有去看东六宫的钟表馆和珍宝馆等馆藏,还有那让人不爽的宁寿宫一带,而是选择了经御花园到西六宫的参观路线。
  对御花园无感,形制有些局促,似乎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融合一切供皇室娱乐的原素。居然还搬来很多太湖石搞了个堆秀山。
  可是地方就那么点儿,只能螺丝壳里面做道场了。誉为玲珑别致我看也真的是没办法的事情。
  钦安殿以前还住过明代洪熙帝,这个得不到认可的太子,只能在“宫后苑”低调生活,若不是“三杨”匡护有功,也不知道是不是能从这里搬出来呢。
  小时候看清宫戏,印象很深的从来不是雄伟壮阔的大殿,也不是八卦丛生的后宫,而是那一条条将后宫和外朝隔开的长街。
  一眼望不到尽头红墙,从旁伸出几宇黄瓦的门檐,里里外外每天不知上演怎样的好戏。
  而长街隔开的,何止是百姓和皇家的悬殊地位?也是宫里人永远地远离了世间平凡,奔向那若喜似悲的宫庭生活。
  坐在长街的座椅上发呆,如果我也可以穿越,大约宁可是个提灯巡街的宫女或者太监吧。呵呵。
  西六宫的行走,边听着语音器的解说,一路让我很不愉快,“慈禧太后”这四个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伴随着的当然还有清朝末年走样的,别扭的,畸型的,苟延残喘的宫廷生活。
  出了西六宫离关门的时间大概还有一个小时,原本还可以再去东六宫转转,抓紧的话一定可以走得下来。
  我却一点也不想再去了,完全失了兴趣。表面说是以后肯定还会有机会再来,何必走得如此着急。
  可是,今天当我在这里一边回味故宫映入眼帘的眼象,一边任由脑海中种种历史片断不断跳跃时,
  我不知道以后真的再次来到故宫,是否还会像当时那样,兴趣全无原来是不忍细看。
  心底里的那种惆怅,挥之不去。
  自认为不是一个特别爱国的愤青,也不懂什么民族大义,可是沉重的历史仍然左右了我的喜恶。
  越是有兴趣的事情,越是要千万百计去获取各种信息;可是当知道得越多的时候,却发现眼前的种种已然模糊
  抹去迷雾,一切都变得陌生而令人失望,更加有些不愿面对了吧。
  就像这座故宫,曾经领我神往的紫禁城。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