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江苏 南京] 寻寻觅觅 再访西塘有感

已有 2169 次阅读2012-9-27 16:31 |系统分类:游记

    七月上旬,来上海参加个培训,地点不在市内在郊外。用手机上的地图定位,才知道是在淀山湖畔,湖的对面不远处是周庄,往上海方向的毗邻处是朱家角。作为与西塘的对比,这两个地方我在曾经的文字里都提及过。时值上海酷暑天气,所以无论是隔湖相望,还是咫尺可待,却不想念,也不向往。

    但是,躲在空调房里久了,同行的人又起了四处走走的冲动。他指着地图一路探寻,乌镇、南浔、同里……忽然说西塘怎么样?我说我以前去过。他略显失望,自言自语道,去哪儿好呢?我看他心意已动,说也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再去西塘看看,挺好。

    周末一早,我们驱车从上海出发,走过半程才发现,我们走偏了方向,离西塘越来越远,离嘉兴越来越近。索性就先到嘉兴看南湖吧。待到西塘时,已是烈日当头烤的晌午了。同行的人说,赶快找个凉快地儿,美美地吃一顿。我说,我有个好去处,我带路。

    售票大厅的门廊外喷酒着水雾,在为游人降温。买罢100元一张的门票,走进大门,眼前的一切无比陌生。向左走?向右走?随着人流也许是最好的答案。走过一片商业区,又穿过一条长长的如集市般的现代马路,我们拐进了一条小巷,又验过一次票,我们才真的走进了西塘古镇。

    小巷入口处宽,越往里走越窄小,不容两人并排。行走间,一股熟悉的气息充盈呼吸,这不是清新之气,相反还有些陈腐,但这就是古镇的味道。它也许来自斑驳的石墙缝,也许泛起于脚下的石板里,也许飘自虚掩的门后深处,积淀了千年,与古镇同生同长。

    江南小镇,离不开水,民居沿河而建,也离不开桥,居民架桥而行。走到河边,也就有了方向。此时的古镇,人潮涌动,好不热闹。跨过一座桥,跟着感觉走。

    据说,石板路上的廊棚是西塘的独有,还有个诗意的名字:烟雨长廊。走在熟悉的廊棚下,慢慢搜寻与记忆契合的地方。经过陈家老宅时,心中一阵狂喜,七年前就住在此处啊。走到尽头,回头看,烟雨长廊的标识仍在。对面就应该是钱塘人家了,这个处在长廊与石桥交汇处的饭店,占尽了地利。那夜,我们在二楼畅饮,是哪一间呢?

    有空调的房间吗?没有。楼上呢?楼上楼下都没有。忙碌的服务员忙着服务,再也不搭理我们。的确,整个一楼座无虚席,所有的窗户都开着,热浪不时涌进,食客们正吃得热火朝天。

    兴尽而来,败兴而出。我有点失望。同行的人更是泄气,这什么地方啊,连个空调也没有,乱嘈嘈乱哄哄的,走。

    乱,又何止钱塘人家呢?眼下,整个古镇尽是三大店了:旅店、饭店、商店。站在桥上看得更远,临水一面民居的阳台下、窗户下的显眼处,都已刻上店家招牌和联系手机。目光所及,水中船挨船,路上人贴人,古镇既像个大游乐场,又像个大集市。

    我忽然想起上海接站的老司机的话,现在的上海人就做两件事:挣钱和花钱。话虽绝对,但自有道理。商业的目的是单一的,方式是直接的。古镇不再含情脉脉,欲语还休。

    一对情侣模样的年轻人,从一家饭店里出来,大男生指着门吼:“让你全家死光。”旁边小女人低低的说:“还以为我们吃白食呢。”肯定是店家不仅慢怠,而且言语不恭。看着门前如流水般的游客,不差你们这一对。只要游客不止,钱何愁挣不来。

    终于寻到一家饭店,在二楼的单间里,享受到空调的清凉,品尝着臭豆腐、小白鱼就着黄酒、啤酒,古镇的感觉才有三分。

    来古镇脚步是要慢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论是在徜徉在小巷,低徘在河边,还在呆坐在某个角落,都要把脚步放慢,把心情放缓,绿树青瓦,小桥流水,怡然自得,慢慢品味才是。

    来古镇生活是要静的。周遭无纷扰,小巷访幽静。静,不是没有一丝声响。古镇的静在倒水捣衣声、鞋踏石板声、划桨摇橹声、吆喝叫卖声……循声访迹,愈衬其静。巧遇烟雨长廓对面的舞台上,两位女演员伊呀呀地唱着,虽然听不懂,但却驻静心而听。

    来古镇是要感受下夜的。没有比夜色中的灯光更柔和、更朦胧、更神秘了,一串串红灯笼,临水而垂,勾勒出古镇的轮廓。夜酤酒,夜行船,江南水乡的韵致才算得全。

    而这一次要享古镇三昧终是奢望。桥头处,碟中碟3拍摄地广告牌,手持对讲机的伊森·亨特定格在电影中的英武俊朗。

    也许,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而来,江南水乡的曼妙芳华已成追忆。



握手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隐约的紫 ID 174

  • 等级
    LV.6
  • 积分
    1546
  • 威望
    797
  • 驴币
    1328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