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江苏 镇江] 镇江宝寺——金山寺

已有 1603 次阅读2011-5-17 20:19 |系统分类:线路|

金山寺

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唐代起通称金山。金山高60米,周520米,占地面积10公顷,原系屹立于长江中的江心岛屿,唐张祜曾有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即是当年写照。后因长江水流变迁,“大江曲流”,泥沙沉积,于清道光年间始与南岸相连。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以来相继建成了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诸多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楼台两岸水相间,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中秋》一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金山以绮丽著称,最有名的胜迹是金山寺。据《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公元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唐时因开山得金,通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因皇帝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祐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法会。成为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驰名天下。正由于金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历代对它都倍加关注。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相国裴休的儿子法海,都在出家后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丽金钵赐给金山方丈作佛印。明代释澈法师任金山方丈时,曾为万人开堂传戒,皇帝赐锦襕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游金山寺,题字作诗,赠送藏经珍品。如今金山寺还珍藏着最为著名的文物“金山四宝”:苏东坡的玉带、诸葛亮的战鼓、文徵明绘的金山图以及周鼎。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构成丹碧辉映,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慈寿塔、江天一览亭耸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联缀山腰,天王殿、藏经楼、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却看不见山的原貌,因有“金山寺裹山”之称,成为一种盛极一时的建筑流派,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鉴了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车到金山,红瓦黄墙,寺庙宝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轻烟薄雾中。顺着大道来到尽头,眼前出现“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新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内外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仪态安详,端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寺内还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主要殿堂,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巅的慈寿塔。
法海洞
    
  金山有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神情肃穆,有人说他是在闭门思过,有人说他在悟道了佛。二说不一源自对法海的评价:据史载,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终使金山寺成为江南名刹,法海因此而被尊为“开山裴祖”。如此功德,深得后人推崇。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打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纪念他,本愿自然是希望法海流芳百世,金山寺声名远扬。而在流传民间的《白蛇传》中,不知什么缘故,法海和尚却成了自恃神通广大,无端多管闲事,横行霸道,拆散人间美满婚姻的千秋罪人。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对法海和尚进行了猛烈抨击,嘲笑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最终成了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民间故事中更有许仙之子白状元祭塔,西湖水干,雷峰塔倒圯,母子团圆,最终是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传说。二说孰是孰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千秋功罪,谁予评说?有人说法海的“变脸”是因为《白蛇传》故事的需要,如果没有一个破坏者的从中作梗,那神圣的爱情就会黯淡无光。只可惜倒霉了一个法海,成了人人唾骂的恶棍。其实说怪也不怪,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埋没本来面目,“享受”世人垢骂“待遇”的远不止法海一人:《琵琶记》中的蔡伯喈,《秦香莲》中的陈世美,《钗头凤》中的赵士程……南宋诗人陆游对此深有感触,“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场听说蔡中郎”的叹惜,算得上是对历史和民间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解析。好在金山寺佛法无边,面对孰是孰非的矛盾自有化解奇招:法海洞前看法海,笑骂由人,但须施舍——往洞里掷钱,多多益善——也算是出家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章法,只要有钱,自可修庙,“管他冬夏与春秋”,善哉,善哉。
 

握手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宛如清风 ID 1119

  • 等级
    LV.4
  • 积分
    362
  • 威望
    204
  • 驴币
    396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